華夏經緯網
2017-04-28 14:33:49 |
|
一 民進黨首次全面執政,島內政治格局徹底翻轉 1月16日,臺“總統”、“立委”選舉揭曉。民進黨籍“總統”候選人蔡英文得票率56.12%,獲689萬多票,大勝主要對手國民黨籍“總統”候選人朱立倫300多萬票,得票數與得票率均沖破民進黨歷屆選票“天花板”。“立委”方面,民進黨也以68席實現單獨過半,首度具備單獨主導“立法”運作的能力。“大選”中,民進黨在除金門、連江及花蓮、臺東4縣外全部領先,“立委”選舉中也把國民黨逼到苗栗、南投、金門、連江等“山巔海角”,最終形成“綠遠大于藍”的新政治版圖。在蔡英文的強勢主導下,蔡的親信蘇嘉全于2月1日順利當選新一屆“立法院長”,成為史上首位民進黨籍“立法院長”。3月15日,蔡英文正式宣布,與其“共事久、默契足”且具備深厚財經專業背景和產官學經驗的民進黨智庫“新境界文教基金會”執行長林全出任臺“行政院長”。5月20日,蔡英文正式就任第14屆“中華民國總統”,順利完成政權交接。 二 蔡英文滿意度急速下滑,跌破“死亡交叉” 島內不分藍綠多家民調結果顯示,蔡英文剛剛就職時,滿意度過半數,不滿度不到10%;而林全“內閣”的滿意度也超過不滿意度。此后,隨著執政不佳引發民怨,蔡的施政滿意度呈一路下滑的趨勢,執政蜜月期早早結束。上臺百日時,蔡的滿意度雖然然仍在42%以上,但不滿意度迅速接近滿意度,但林全“內閣”的滿意度已經低于不滿意度。執政半年后,蔡的民調開始跌破“死亡交叉”;林全“內閣”滿意度更大幅跳水至30%以下,且遠低于超過50%的不滿意度,林全下臺的呼聲不斷高漲。12月27日,TVBS針對蔡英文就職滿7個月的最新民調表示,蔡當局施政滿意度為27%,不滿意度高達48%。相應的,島內政論節目風向開始轉變,藍營政論節目TVBS《少康戰情室》、中天《新聞深喉嚨》的收視率反超綠營政論節目三立《新臺灣加油》、年代《新聞追追追》、壹電視《正晶限時批》等。 三 洪秀柱當選國民黨主席,國民黨仍處內憂外患中 國民黨在年初“二合一”選舉慘敗后,朱立倫辭去國民黨主席,由于任期未完,須補選出黨主席至2017年該黨第二十次全代會再重新改選。3月26日,在國民黨大佬吳敦義等人拒不參加的前提下,67歲的前“立法院副院長”洪秀柱獲代表深藍的黃復興黨部強力支持,以56.16%的得票率擊敗國民黨本土派推出的前嘉義市長黃敏惠,成為國民黨創黨百年以來首位女性黨主席。洪上任后,雖用心盡力,推出國民黨黨務改革,重視青年培養,也取得花蓮市長補選等小型選舉的勝利,但無法在黨內形成強有力的領導中心,被視為過渡黨主席。國民黨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沒有緩解,還面臨民進黨不斷進逼得政治追殺,黨中央與黨團卻各行其是,未給民眾展現出國民黨痛定思痛、浴火重生的希望,反而陷入新一輪黨主席選舉的權利與路線爭斗。 四 蔡當局施政爭議不斷,引發系列社會抗爭運動 民進黨全面執政后,“貫徹在野訴求”與“肩負執政責任”的結構性困境加劇,“發夾彎”政策不斷。6月下旬開始,勞工團體因不滿蔡當局推動“勞基法修法”立場反復,發動多次街頭抗爭。抗議在12月初進入高潮,抗議民眾“暴打”民進黨“立院黨團總召”柯建銘,并宣布與民進黨決裂。9月3日,因不滿蔡當局在年金改革中污名化軍公教人員,在軍公教團體號召下,島內退休軍人、教師、勞工等各行業團體代表超過10萬走上凱道抗議。9月13日,由島內旅館、旅行社、游覽車、導游等行業組成的“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”走上街頭,要求蔡當局正視陸客減少后臺灣相關產業的困境。10月底開始,因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修法,導致挺同與反同團體的激烈對立,正反雙方均多次走上街頭。12月以后,由于蔡當局有意解禁日本福島核災食品進口,引發“反核食公投連署”活動以及街頭“反核食游行”。 五 “時代力量”崛起,“大綠小綠”矛盾升級 新興“臺獨”政黨“時代力量”以3席區域“立委”、2席不分區“立委”成為“立法院”第三大黨,代替已經泡沫化的“臺聯黨”成為深綠代表。今年以來,“時代力量”的發展策略從選舉時與民進黨分進合擊,選后轉變為深耕基層,并在蔡當局民調下滑之際,在多個議題上與民進黨針鋒相對,爭取蠶食民進黨票源,引發民進黨“立委”尤其是中南部深綠地區“立委”的強烈反彈,大綠小綠的矛盾逐漸升級。 六 “不當黨產處理條例”通過,國民黨遭全面清算 7月25日,民進黨以人頭優勢強行在“立法院”臨時會通過“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”(簡稱“不當黨產處理條例”),確立全面追繳國民黨黨產的發源。9月1日,“行政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”(簡稱“黨產會”,下同)正式掛牌,陳水扁御用律師顧立雄出任“黨產會”主委,以快、準、狠的方式清算黨產。“黨產會”認定“中央投資公司”為國民黨附隨組織,推定國民黨現有財產為不當黨產,全數予以凍結,讓百年老黨發不出黨工工資,黨務工作難以為繼。同時,民進黨以“轉型正義”之名不斷擠壓國民黨生存空間,減少新北市等國民黨執政縣市所獲行政資源,廢“紅十字會專法”,全面檢討國民黨掌控的體育協會、公營事業等事業單位,綠化“中華經濟研究院”、亞太和平基金會等國民黨傳統外圍單位,削弱國民黨支持基礎,嚴審馬英九時期官員赴大陸,嚴防國民黨利用兩岸關系東山再起。馬英九卸任后也遭綠營政治人物以各種提告、訴訟進行政治追殺,被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追查的司法案件就有24件。12月1日,臺北地檢署偵辦馬英九被控教唆泄密案,首度以被告身份傳喚馬英九出庭,讓馬陷入綠營纏訟之中。 七 民進黨“全代會”召開,黨內權力結構重組 7月17日,民進黨召開主題為“面對挑戰、共創繁榮”的第17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,這是該黨全面執政后的首次“全代會”,重新改組黨內權力核心。結果維持以蔡英文為“共主”的“派系共治”格局。其中,新潮流系是最大贏家;由林佳龍領銜的“正國會”(原游系)異軍突起成為黨內第二大派系;代表蔡英文的“泛英派”地位得到鞏固;“三立”電視臺董事長林昆海推出“海派”擠進權力核心;蘇系和“綠色友誼連線”維持一定地位;謝系則被擠出權力核心。黨內世代交替步伐加速,謝長廷、蘇貞昌、游錫堃等大佬全部淡出權力中樞,黨內主要派系完成世代交替。 八 蔡當局廢止“課綱微調”,走“柔性臺獨”路線 5月31日,深綠的“教育部長”潘文忠廢除2014年馬當局通過的“課綱微調”,中學教科書中“日本殖民統治”、“明鄭統治”、“光復臺灣”、“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”等將再次改成“日本統治”、“鄭氏統治”、“接受臺灣”、“慰安婦”等用語。同時,蔡英文全面推行“去中國化”政策,放任黨籍“立委”提案,如劉世芳稱“扯鈴”(空竹)是中國文化,“在幫中國統戰”,提案要求刪減預算,并濫用行政權從機構設置上去中國化,如減少臺灣省及福建省級別的機構人員配置及預算,擬裁撤蒙藏委員會,不斷深入綠化政治及社會氛圍。 九 “公投法”一審通過,“獨”派大法官獲提名,“臺獨”風險升高 7月11日,蔡英文提名司法行政系統出身的謝文定、林錦芳任“司法院正副院長”。由于二人在國民黨威權時代長期任職,在深綠強烈反彈下,蔡不得不撤回提名。9月1日,蔡英文重新提名許宗力、蔡炯燉為“司法院正副院長”,許志雄、黃昭元、張瓊文、黃瑞明、約翰遜林為大法官。7人中除張瓊文、約翰遜林外其余5人具深綠背景,許宗力、許志雄、黃昭元3人更是明確主張“兩國論”。10月25日,在綠營護航下,7人均順利通過提名。按照大法官“釋憲”規定,2/3以上大法官出席及出席人數2/3同意即可通過,目前15席大法官中,蔡掌握的7席已具備突襲“釋憲”以及在解釋法律時偷渡“臺獨”意識形態的能力。另外8位馬英九時期提名的大法官中,有4位將在2019年9月底任期屆滿,屆時蔡提名改選后將完全主導“釋憲”。此外,蔡當局力推“公投法”初審通過,擬降低投票門檻,通過常態化“公投”強化臺灣“主體”意識,為“法理臺獨”鋪路。 十 親民黨與民進黨展開合作,“橘子開始變綠” 在島內政治氛圍日益綠化的環境下,親民黨不僅未堅守藍營底線,為求得生存發展并分享政治資源,開始尋求與民進黨合作,以期發揮關鍵少數的影響。11月15日,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蔡英文特使身份出席在秘魯利馬舉辦的APEC峰會。行前,宋楚瑜獲蔡當局“總統府資政”。在“立法院”,親民黨獲得3席“立委”成立“黨團”取得朝野協商的權力。“親民黨黨團”與過去的路線迥異,在重大議題上不再與國民黨保持一致,甚至在部分議題上反而認同民進黨,讓島內輿論直呼“橘子綠了”。
責任編輯:左秋子 |
|
 |
|
共1頁 |
|
|
|
|
 |
相關文章 |
|
|
|
|
 |
 |
 |
臺灣資料庫 |
|
|
|